首页 考试大纲 详情页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教育史》(课程代码:01281)考试大纲

发布日期: 2021-10-22 10:50:47 作者: qidaedu 来源: 广东省自学考试办公室 查看: 62155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教育史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二、教育史的功能和价值
 三、教育史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先秦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缘起与奠基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缘起

  第一节 原始时期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
 第二章 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
  第一节 六艺教育
  第二节 诸子私学
  第三节 稷下学宫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礼记》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汉唐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与拓展
 第四章 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第一节 文教政策
  第二节 选士制度
 第五章 学校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官学
  第二节 私学
 第六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宋元明清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与式微
 第七章 官学的完备与衰微

  第一节 官学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官学体系的完备
  第三节 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第四节 科举与学校
 第八章 书院的兴起与衍变
  第一节 书院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第九章 蒙养教育与社会教化
  第一节 蒙养教育
  第二节 社会教化
 第十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程颐、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陆九渊、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清末民国篇 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萌生
  第一节 教会教育
  第二节 洋务教育
  第三节 维新教育
 第十二章 现代学制的建构
  第一节 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三节 壬戌学制
 第十三章 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第十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上)
  第一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下)
  第一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新中国篇 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节 教育制度
  第三节 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教育管理专业必考的一门课程,是为培养考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知识,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初步研究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中国教育史的教学目的是认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过程,其内容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中国教育史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和发展角度把握中国教育演变的史实和线索,总结中国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为建立现代教育理论提供历史依据。

中国教育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简要地掌握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内容,认识不同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教育眼光,对于教育问题的较为敏感的把握能力,以及分析和比较教育问题的能力,古为今用,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历史借鉴作用。

本课程的最重要的章节、比较重要的章节和一般章节如下:

一、最重要的章节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官学的完备与衰微

第四节 科举与学校

第八章 书院的兴起与衍变
   第一节 书院的历史演变

第十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程颐、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陆九渊、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现代学制的建构
  第一节 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三节 壬戌学制
   第十三章 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第二节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
  第十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上)
    第一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下)
    第一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二、比较重要的章节

第二章 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
    第一节 六艺教育
    第二节 诸子私学
    第三节 稷下学宫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礼记》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第二节 选士制度

第五章 学校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官学
    第二节 私学

第六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官学的完备与衰微

第一节 官学制度的改革

第八章 书院的兴起与衍变
    第二节 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第九章 蒙养教育与社会教化
    第一节 蒙养教育
    第二节 社会教化

第十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萌生
     第二节 洋务教育
     第三节 维新教育

第十三章 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十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上)
     第二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下)
     第二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三、一般章节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缘起
    第一节 原始时期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官学的完备与衰微
        第二节 官学体系的完备
        第三节 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萌生

第一节 教会教育

第十三章 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节 教育制度
        第三节 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史的性质与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史的功能和价值,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

 

二、课程内容

1、教育史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2、教育史的功能和价值
 3
、教育史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三、考核说明

绪论部分不作考试要求。
  

先秦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缘起与奠基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缘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国原始时期教育的内容,以及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原始时期的教育活动

(一)中国早期的人类及其教育活动

(二)教育活动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二)社会生活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文化的教育

(四)军事训练和教育
第三节 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学校萌芽的土壤与前提

(二)学校的萌芽

三、考核知识点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中国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识记:中国早期的人类及其教育活动。

(二)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识记:原始教育的主要内容。

2.领会: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六艺教育与诸子私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掌握私学的兴起以及稷下学宫发展的始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六艺教育

(一)礼乐之教

(二)射御之教

(三)书数之教
第二节 诸子私学

(一)官学衰微

(二)私学遽兴

(三)诸子私学
第三节 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发展始末

(二)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

(三)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诸子私学的兴起

(三)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和办学特点

四、考核要求

(一)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 识记: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2. 领会:六艺教育的特点。

(二)诸子私学的兴起

     1. 领会:私学兴起的原因。

     2. 简单应用:私学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三)稷下学宫

     1. 领会:稷下学宫的社会功能和办学特色。

     2. 综合应用:稷下学宫的办学经验对当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什么启发。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先秦时期儒、道、法、墨各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及《礼记》的教育思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

(二)“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的个体作用

(三)“为政以德”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四)“学而优则仕”与“君子儒”

(五)“文行忠信”与“诗书礼乐”

(六)道德教育思想

(七)教学原则论

(八)教师论
第二节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教育作用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四)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五)教师思想
第三节 《礼记》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

(二)《学记》的教育思想

(三)《中庸》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功能

(二)教育目标及其培养对象

(三)教育内容

(四)教育教学原则

第五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理想:“道法自然”

(二)多元的理想人格目标

(三)教育内容——“不言之教”

(四)贵师善教

第六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 燔诗书与“以法为教”

(三)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三)《礼记》的教育思想

(四)墨子的教育思想

(五)道家的教育思想

(六)法家的教育思想

四、考核要求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 识记:(1)有教无类。(2)孔子论教育作用。(3)孔子论教育目标。(4)孔子道德教育思想。(5)孔子论教学原则。

   2. 领会:(1)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2)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思想。

   3. 综合应用: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1. 领会:(1)孟子“性善论”与教育作用论。(2)荀子“性恶论”与教育作用论。

(3)孟子和荀子论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4)孟子和荀子的教师观。

        2. 综合应用:从人性论的角度,比较分析孟子、荀子关于教育功能思想的异同。

(三)《礼记》的教育思想

     1. 识记:(1)“三纲领”与“八条目”。(2)教学相长。

     2. 领会:(1)《学记》中的六条教育教学原则。(2)《中庸》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3. 综合应用:分析和评价《大学》、《学记》、《中庸》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墨子的教育思想

   领会:墨子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五)道家的教育思想

   领会:(1)“道法自然”的教育理想。(2)“不言之教”的教育内容。

(六)法家的教育思想

   领会:(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论。(2)“以法为教”与“以吏为师”。

 

汉唐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与拓展

第四章 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几个时代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选士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国传统教育建立与拓展时期教育制度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文教政策

(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

(四)隋唐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选士制度

(一)汉代的察举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

(二)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选士制度

四、考核要求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

1.识记:(1)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的确立。(2)“重振儒术”的含义。

2.领会:(1)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

3.综合应用:如何评价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及其影响。

(二)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选士制度

1.识记:(1)察举制。(2)九品中正制的含义。(3)科举制的含义及唐代科举考试的步骤。

2.领会:(1)汉代察举制的形成、做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2)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实施及其对教育的影响。(3)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产生及其实施。

3.简单应用:分析科举制度的建立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章 学校制度的确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教育建立和拓展时期各个朝代官学教育制度与私学教育制度的基本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官学

(一)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二)魏晋南北朝学校教育的多元发展

(三)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备
 第二节 私学

(一)两汉时期的私学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

(三)隋唐时期的私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

(二)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私学制度

四、考核要求

(一)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

1.识记:(1)汉代“太学”的建立。(2)汉代“宫邸学”和“鸿都门学”的含义。(3)“国子学”与“国子寺”的建立。(4)唐代的官学系统。

2.领会:(1)汉代“太学”的教学。(2)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的多元发展。(3)唐代官学教育制度的特点。

(二)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私学制度

领会:(1)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及表现。(2)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发展及特点。

 

第六章 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汉唐时期教育思想的全貌,掌握贾谊、王充、颜之推和韩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学术与教育实践活动

(二)教育思想的体系
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学术与教育实践活动

(二)教育作用思想

(三)教育培养目标

(四)教育内容思想

(五)关于教学思想
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家庭教育实践及《严氏家训》

(二)论教育作用

(三)教育的内容

(四)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五)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思想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韩愈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三)教学思想

(四)教师思想

三、考核知识点

(一)贾谊的教育思想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三)王充的教育思想

(四)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五)韩愈的教育思想

四、考核要求

(一)贾谊的教育思想

领会:(1)贾谊有关教育作用的论述。(2)贾谊毕生教育的思想。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领会:(1)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2)人性论与教育的个体作用。(3)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2.综合应用:试分析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以及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三)王充的教育思想

领会:(1)王充论教育作用。(2)培养目标的主张。(3)知识论和教学思想。

(四)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识记:《颜氏家训》

2.领会:(1)学习的态度与方法。(2)有关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思想。

(五)韩愈的教育思想

1. 领会:(1)“性三品说”及其教育作用的思想。(2)关于学习原则与方法的论述。(3)关于教师任务的主张。

2. 简单应用:试分析韩愈师道思想的现代价值。

 

宋元明清篇 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与式微

第七章 官学的完备与衰微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宋元明清时期官学制度的基本情况,把握官学制度在从完备到衰落的变化过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官学制度的改革

(一)宋代官学制度的改革

(二)元代官学制度的改革

(三)明代官学制度的改革

(四)清代官学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官学体系的完备

(一)宋代官学体系

(二)元代官学体系

(三)明代官学体系

(四)清代官学体系

第三节 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 宋代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 元代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 明代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 清代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第四节 科举与学校

  • 宋代学校取士替代科举取士的尝试
  • 元代科举的时兴时废
  • 明代学校的科举化
  • 清代学校与科举的一体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官学制度的改革

(二)官学体系的完备

(三)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四)科举与学校

四、考核要求

(一)官学制度的改革

1.识记:(1)宋代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2)“升斋等第法”、“积分法”、“贡生制”。(3)监生历事制度。(4)“六等黜陟法”。

2.领会:(1)简析宋代熙宁、元丰兴学。(2)简析明代“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二)官学体系的完备

1.识记:(1)四门学与广文馆。(2)元代地方官学系统的组成。(3)明代国子监。

2.领会:(1)宋代官学体系的特点。(2)简析明代官学体系与元代相比有哪些不同。(3)清代官学体系在设置方面有哪些特点。

(三)官学的教学与管理

领会:(1)元代官学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特点。(2)明清两代的国子监在教学与管理方面与宋代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科举与学校

领会:科举与学校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关系演变。

 

第八章 书院的兴起与衍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书院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中国书院教学与管理的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书院的历史演变

  • 书院的起源
  • 书院制度的确立
  • 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
  • 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
  • 书院的普及与书院的改制

第二节 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 书院的教学
  • 书院的管理

三、考核知识点

(一)书院的历史演变

(二)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四、考核要求

(一)书院的历史演变

1.识记:(1)书院的含义。(2)北宋的六大书院。

2.领会:(1)书院产生的原因。(2)元代书院的官学化表现在哪些方面。(3)清代对书院的改制。

3.综合应用:试分析书院制度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二)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1.识记:(1)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2)会讲与讲会。

2.领会:(1)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2)书院在管理上的特点。

3.综合应用: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对现在的教育教学有哪些借鉴意义。
 

第九章 蒙养教育与社会教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蒙养教育与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对蒙养机构、童蒙教材以及课程与教学有一定的了解,把握社会教化的途径、内容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蒙养教育

(一)蒙养机构

(二)蒙养教材

(三)蒙学课程

(四)蒙学教学

第二节 社会教化

(一)社会教化途径

(二)社会教化的内容与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蒙养教育

(二)社会教化

四、考核要求

(一)蒙养教育

识记:(1)“蒙学”和“蒙养”。(2)《史籀篇》、《急就章》、《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养教材的主要特色。

(二)社会教化

1.识记:(1)“教化”的含义。(2)劝俗文。(3)劝善书。(4)《圣谕广训》。(5)《吕氏乡约》。

2.领会:(1)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和形式。

3.综合应用:简析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主要差别。


第十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宋元明清时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以便更好地把握这几个时期教育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性情一也”的人性论

(二)“求专门”、“尚实用”、“兼文武”的实学教育思想

(三)“陶冶成才”的教育作用
 第二节 程颐、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存天理、灭人欲”与“明人伦”的教育作用思想

(二)教育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思想

(三)道德教育思想

(四)教学思想
 第三节 陆九渊、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发明本心”、“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方法

(三)“六经注我”的为学观

(四)儿童教育思想
 第四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习与性成”、“教本政末”的教育作用思想

(二)“知行相资”的教育过程

(三)“学思相济”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思想

(二)“实才实德之士”的教育培养目标

(三)“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内容

(四)“主动”“习行”的教育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二)程颐、朱熹的教育思想

(三)陆九渊、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四)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五)颜元的教育思想

四、考核要求

(一)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1.领会:(1)“性情一也”与人性论。(2)王安石的实学教育思想。(3)王安石的人才观。

2.简单应用:试分析王安石人才观。

(二)程颐、朱熹的教育思想

1.识记:(1)《四书章句集注》。(2)“朱子读书法”。

2.领会:(1)朱熹论教育作用的思想。(2)朱熹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内容的安排。(3)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4)朱熹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3.综合应用:分析朱熹学习思想的现代价值。

(三)陆九渊、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领会:(1)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2)关于教育方法的主张。(3)“六经注我”的为学观。(4)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

2.简单应用:试比较朱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异同。

(四)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领会:(1)关于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思想。(2)关于知行相资的知行观与教育过程的主张。(3)关于“学思相济”的教育思想。

(五)颜元的教育思想

1.领会:(1)关于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思想。(2)关于教育培养目标的主张。(3)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4)关于教育方法的主张。

2.简单应用:从王夫之、颜元教育思想中归纳实学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清末民国篇 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与探索

第十一章 现代教育的萌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教育逐渐走向崩溃,现代教育逐渐萌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教会教育、洋务教育、维新教育的基本史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会教育

(一)西方教会教育的传入

(二)教会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政府对教会教育的管理
第二节 洋务教育

(一)洋务学堂的创办

(二)留学教育的开展
第三节 维新教育

(一)早期改良主义的教育设想

(二)维新运动中的教育变革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三、考核知识点

(一)教会教育

(二)洋务教育

(三)维新教育

四、考核要求

(一)教会教育

1.识记:(1)教会学校。(2)“非基督教运动”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2.领会:评价教会学校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二)洋务教育

1.识记:(1)洋务运动的含义。(2)京师同文馆。(3)容闳及幼童赴美留学。

2.领会:(1)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类别及其办学特点。(2)留学教育的实施及其特点。

3.简单应用:试分析留学教育的意义及影响。

(三)维新教育

1.识记:(1)万木草堂。(2)时务学堂。(3)盛宣怀与南洋公学。

2.领会:(1)维新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要办学特点。(2)“百日维新”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章 现代学制的建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晚清民国时期现代学制的建构过程,把握癸卯学制、壬子一癸丑学制以及壬戌学制的出台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一)壬寅学制

(二)癸卯学制

(三)清末新学制颁布后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

(一)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前的教育改革

(二)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过程

(三)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

(四)壬子-癸丑学制的特点
第三节 壬戌学制

(一)壬戌学制的酝酿

(二)壬戌学制的内容

(三)壬戌学制的指导标准和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三)壬戌学制

四、考核要求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1.识记:(1)“壬寅学制”。(2)“癸卯学制”。

2.领会:(1)“癸卯学制”的制订、特点及意义。(2)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二)壬子-癸丑学制

1.识记:(1)民国的新教育宗旨。(2)壬子-癸丑学制。

2.领会:壬子-癸丑学制的制订、特点及意义。

(三)壬戌学制

1.识记:壬戌学制

2.领会:壬戌学制的制订、特点及意义。


第十三章 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实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实验,从而全面把握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与教育观念的革新

(二)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革新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

(二)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三)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四、考核要求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领会:(1)新文化运动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2)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

1.识记:(1)各种教育思潮。(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

2.领会:(1)简要评价乡村教育思潮及各派的乡村教育试验活动。(2)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识记:(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2)苏维埃大学。(3)抗日军政大学。

2.领会:(1)简述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内涵和意义。(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有哪些基本经验。


第十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上)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把握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教育思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洋务教育实践活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指导思想

(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四)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思想
第二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一)重视教育,开办新学

(二)变科举,废八股

(三)中西兼学,派遣留学

(四)《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第三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目的

(二)改革科举,兴办教育

(三)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
第四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救亡图存的三育论

(二)体用一致的教育内容观

(三)建立新学制的构想

三、考核知识点

(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二)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三)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四)严复的教育思想

四、考核要求

(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识记:《劝学篇》

2.领会:(1)张之洞其人及其教育实践活动。(2)关于学制改革、师范教育及教育行政的主张。

3.简单应用:如何评价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二)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识记:《大同书》

2.简单应用:论述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三)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领会:(1)关于“兴学校、育新民”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的主张。(2)关于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的主张。

(四)严复的教育思想

领会:(1)简述严复三育论思想。(2)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关于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思想。

 

第十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把握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陈鹤琴等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教育思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二)高等教育思想
第二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二)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社会化”、“科学化”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

(四)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敬业乐群
第三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思想

(二)普及教育思想

(三)幼稚教育思想

(四)师范教育思想

(五)创造教育思想
第四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一)平民教育的性质与地位

(二)平民教育的宗旨与使命

(三)四大教育——平民教育的内容

(四)三大方式——平民教育的途径
第五节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二)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三)从发展乡村教育入手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四)改变农村的社会现状,建设新文明的中国

(五)以文化改造和精神教育为核心开展乡村教育

(六)采用乡农学校的形式,引导农村实现“乡治”与“村治”
第六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二)论家庭教育

(三)“活教育”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四)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五)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六)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四、考核要求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领会: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综合应用:评价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1.识记:(1)“大职业教育主义”。(2)“敬业乐群”。

2.简单应用:评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领会:(1)“生活教育”的含义和特点。(2)关于普及教育的主张。(3)关于师范教育的主张。

2.简单应用: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

(四)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1.识记:“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2.简单应用:评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五)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1.识记:“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2.简单应用:评述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

(六)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1.领会:关于幼儿教育的主张。

2.简单应用:分析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中国篇 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和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方针政策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

(二)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学制沿革

(二)教育行政制度
第三节 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五)成人教育

三、考核说明

此篇不作考试要求。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应用:能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较简单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自学教材

指定使用教材:编者:《中国教育史》,张传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史实和概念。根据大纲中的知识点及要求,注意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2.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教育历史遗产。

3.注意联系实际,加深对中国教育史实的理解和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4.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有关的基本的中国教育史的知识。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教育学等其它课程的区别和学习要求。

2.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并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切勿猜题。

3.学时可根据各地实际适当安排。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每个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用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5.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考本大纲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秦朝实行的文字改革和统一文字的政策是(  )。

A.书同文       B.行通伦         C.禁私学           D.设三老

二、多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有哪些(   )。

A.祭祀活动  B.宗教活动   C.劝俗活动   D.节庆活动   E.文娱活动   F.宗族活动

三、判断改错题。(指出划线部分的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

四、名词解释题

“三舍法”。

五、简答题

简述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六、论述题

论述孔子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内容。